Skip to content
项目
群组
代码片段
帮助
当前项目
正在载入...
登录 / 注册
切换导航面板
M
mtbookv2
概览
Overview
Details
Activity
Cycle Analytics
版本库
Repository
Files
Commits
Branches
Tags
Contributors
Graph
Compare
Charts
问题
0
Issues
0
列表
Board
标记
里程碑
合并请求
0
Merge Requests
0
CI / CD
CI / CD
流水线
作业
日程表
图表
维基
Wiki
代码片段
Snippets
成员
Collapse sidebar
Close sidebar
活动
图像
聊天
创建新问题
作业
提交
Issue Boards
Open sidebar
NiuTrans
mtbookv2
Commits
b545028b
Commit
b545028b
authored
Sep 14, 2020
by
xiaotong
Browse files
Options
Browse Files
Download
Email Patches
Plain Diff
wording (sec 10)
parent
37770597
隐藏空白字符变更
内嵌
并排
正在显示
2 个修改的文件
包含
3 行增加
和
3 行删除
+3
-3
Chapter10/Figures/figure-score-of-mter.tex
+1
-1
Chapter10/chapter10.tex
+2
-2
没有找到文件。
Chapter10/Figures/figure-score-of-mter.tex
查看文件 @
b545028b
...
...
@@ -7,7 +7,7 @@ symbolic x coords={1-15,16-25,26-35,>35},
xtick=data,
ytick=
{
6,12,...,28
}
,
xlabel=
{
句子长度(范围)
}
,
ylabel=
{
$
\%
$
\footnotesize
{
mTER
}
}
,
ylabel=
{
\footnotesize
{
mTER
}
[
\%
]
}
,
xlabel style=
{
align=center
}
,
ylabel style=
{}
,
y tick style=
{
opacity=0
}
,
...
...
Chapter10/chapter10.tex
查看文件 @
b545028b
...
...
@@ -229,7 +229,7 @@ NMT & 21.7 & 18.7 & -13.7 \\
\rule
{
0pt
}{
13pt
}
基于离散空间的表示模型
&
基于连续空间的表示模型
\\
\rule
{
0pt
}{
13pt
}
NLP问题的隐含结构假设
&
无隐含结构假设,端到端学习
\\
\rule
{
0pt
}{
13pt
}
特征工程为主
&
无显性特征,但需要设计网络
\\
\rule
{
0pt
}{
13pt
}
特征、规则的存储耗资源
&
模型存储相对小,但计算
慢
\\
\rule
{
0pt
}{
13pt
}
特征、规则的存储耗资源
&
模型存储相对小,但计算
量大
\\
\end{tabular}
\end{table}
%----------------------------------------------
...
...
@@ -259,7 +259,7 @@ NMT & 21.7 & 18.7 & -13.7 \\
\sectionnewpage
\section
{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
\parinterval
说到神经机器翻译就不得不提
{
\small\bfnew
{
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
\index
{
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
(Encoder-Decoder Paradigm)
\index
{
Encoder-Decoder Paradigm
}
,或
{
\small\bfnew
{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
\index
{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
。本质上,编码器-解码器模型是描述输入-输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编码器-解码器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在电视系统上为了便于视频的传播,会使用各种编码器将视频编码成数字信号,在客户端,相应的解码器组件会把收到的数字信号解码为视频。另外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是电话,它通过对声波和电信号进行相互转换,达到传递声音的目的。这种“先编码,再解码”的思想被应用到密码学、信息论等多个领域。
\parinterval
说到神经机器翻译就不得不提
{
\small\bfnew
{
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
\index
{
编码器-解码器模型
}
(Encoder-Decoder Paradigm)
\index
{
Encoder-Decoder Paradigm
}
,或
{
\small\bfnew
{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
\index
{
编码器-解码器框架
}
。本质上,编码器-解码器模型是描述输入-输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编码器-解码器这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
,
在电视系统上为了便于视频的传播,会使用各种编码器将视频编码成数字信号,在客户端,相应的解码器组件会把收到的数字信号解码为视频。另外一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是电话,它通过对声波和电信号进行相互转换,达到传递声音的目的。这种“先编码,再解码”的思想被应用到密码学、信息论等多个领域。
\parinterval
不难看出,机器翻译问题也完美的贴合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特点。可以将源语言编码为类似信息传输中的数字信号,然后利用解码器对其进行转换,生成目标语言。下面就来看一下神经机器翻译是如何在编码器-解码器框架下进行工作的。
...
...
编写
预览
Markdown
格式
0%
重试
或
添加新文件
添加附件
取消
您添加了
0
人
到此讨论。请谨慎行事。
请先完成此评论的编辑!
取消
请
注册
或者
登录
后发表评论